湖北省房县秦楚源大鲵专业合作社在房县从事大鲵仿生态养殖多年,是湖北省首家成功注册大鲵养殖商标的企业。“秦楚源”牌大鲵是国家地标产品“房县娃娃鱼”的代表产品,采用仿生态模式,人工诱导繁育,其整个养殖环境接近天然、高效、环保。其养出的种苗质量好、无病变、成活率高,产品供不应求。其出品的成鲵肉质上乘,营养丰富,体现了“源生态、类野生”的房县大鲵生态养殖特色。关于人工养殖大鲵的日常管理工作,秦楚源建议养殖户阅读下面文章。
大鲵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养殖环境的卫生,大鲵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日常投喂等。
首先,保持大鲵生活环境良好的卫生,每天同时对每个养殖池要打开适当的流水,形成循环水,保持池内水的新鲜度,做到进水与排水同一流量为最好,对外来物还要进行消毒处理,防止致病菌的带入。同常采用食用碘盐给投喂的鱼食消度,一般为需投食重量的0.1-1%为宜,大鲵对水质要求较高,所用水源必须无毒,无污染,透明度在6 m以上,pH 值呈中性偏弱碱性。自来水一定要经曝气处理,并且最好经水处理设备进行过滤,除去水中的有害成分。
其次,每月应定期采用高锰酸钾或食用碘盐10-20PPM对大鲵体表消毒,预防疾病的发生。
另外,在大鲵养殖的日常管理中,投饵最为关键,直接关系到大鲵的生长速度。由于其天性懒惰,喜吃自来食。所以,要使其快速生长,应强制改变大鲵的摄食习惯。通过人工驯食的方法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投喂前,将饵料鱼中含硬骨的部分去掉,将肉质部分根据大鲵个体的大小切成适当大小。用铁钳(尖端部分要磨成钝圆,防止划伤大鲵口腔)夹住鱼块,在大鲵嘴边来回摆动,进行诱食,多次反复进行,直到大鲵能主动抢。坚持驯食两个月强化训练,使其能形成条件反射。同时,在驯食过程中,勿用强光直接照射大鲵头部。投饲还应做到“定时,定量,定点,定质(保证饵料的新鲜)”,以此提高驯食效果。驯食成功后,投喂次数可改为每天两次,及时捞出未吃完的食物,防止食物因腐烂污染水质。
1、饵料投喂技术
一般饲料投放量是春增、夏秋多、冬减的原则。饵料投喂时间定时在下午6点,以后形成条件反射后,有利于大鲵摄食。投喂新鲜活饵料。在大鲵摄食过程中,应避免惊扰,因大鲵受到惊吓刺激后有“吐食”行为。
2、控制水质和水温
在大鲵饲养过程中,池底的残饵,大鲵的粪便要及时清除,保持池水清新干净;浑浊水会引起大鲵不适而动乱不安,甚至相互凶咬,碱性水能导致大鲵不适而大量死亡。所以要特别注意水质管理,防止大鲵分泌的粘液和排泄物及胃中吐出物败坏水质。夏、秋季每隔2d要清池一遍,冬、春季每隔6d清池一遍,同时池水也不能灌得太深,水深保持在15~30cm。注意水质清新和控制水温不低于10℃,不高于23℃,最好将水温控制在适宜的15~22℃。
3、勤于观察,搞好管理
由于大鲵具尖利锯齿状的上下颌齿,因而在捕捉称重时要防止将人的手咬伤,同时做好防逃防盗工作,每日将投饵重量与摄食状况、水温等都要记录,便于日后查阅。
4、病害防治
在人工投喂前应作好饵料消毒杀菌工作,方法是用2~3%食盐水对活饵料浸泡10~15分钟,可有效杀灭一些水霉菌等致病菌,也可以将活饵料切成块,然后消毒后投喂。定期对大鲵池用10PPM高锰酸钾溶液消毒,杀灭水中病原菌。在大鲵运输、搬动、检查性腺发育、副性征等时,操作要细心,防止大鲵机体受伤。在引种放养前,要挑选机体健壮、无病无伤的大鲵,入池时用1~2%食盐水浸泡大鲵2~3分钟,可取得预防的效果。采用雌雄大鲵分养分级养殖模式,大鲵一般不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