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全国政协科技界委员邢新会在两会期间呼吁,应科学发展中国大鲵人工养殖技术,促进野生资源保护及特色健康产业的协同发展。我国野生生物资源丰富,其中具有保健和疾病治疗作用的中医药资源分布广泛、多样性大,具有悠久的实际应用历史,是现代健康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库。
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全国政协科技界委员邢新会
邢新会建议,不断挖掘具有独特优势的绿色生物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中国品牌的健康产业技术和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中国特有珍稀野生动物,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大量的近代研究也表明大鲵全身都是宝,具有极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在医药、保健和化妆品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说,大鲵是中国特色的营养保健资源,开发利用价值巨大。
邢新会认为,利用大鲵人工养殖技术,积极发展大鲵养殖业,一方面是致力于野生资源的恢复保护,另一方面是有利于形成特色农村经济,开展精准扶贫,同时也将为开发健康产业链及其品牌产品提供绿色、有效的途径,具有一石多鸟的效应。同时,养殖大鲵也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按照目前养殖大鲵每斤150元的行业价格推算,假设全国每年有2000万尾可利用,形成平均价值10倍增值的健康产品链的话,年产值就能达到2000亿以上,相当于2015年全国水产业总产值的52%。因此,大鲵的绿色生态化养殖将为面向特色健康产业的一二三产融合提供丰富的资源保障,能产生显著的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
但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大鲵的营养保健价值及大鲵的成功养殖还未得到人们的广泛认知,养殖大鲵的市场远远没有形成,养殖户难以盈利,举步维艰,难以形成合力,大大的影响了养殖户及养殖企业的积极性。这些困境的背后主要有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的原因,深加工产业技术研发严重不足的原因,也存在大鲵的科学研究及科普缺乏的原因等。
由于大鲵特有的科研、食用药用及观赏价值,要破解大鲵养殖业目前出现的问题,科学发展我国特色的大鲵产业链是关键,为此,邢新会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在加大野生资源保护的同时,国家出台针对大鲵养殖业及其深加工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鉴于我国大鲵食用药用的悠久历史及其绿色安全性,建议卫计委相关管理部门加速通过养殖大鲵的新食品原料认证,为大鲵健康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和法规保障。
二是,农业部牵头设立科技研发专项,通过多学科交叉,解决制约大鲵养殖业及深加工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包括其基因组测序及种质库建设、品种改良、高密度规模化养殖及病害防控、功能成分的分离提取及其活性评价、功能成分生产加工及产品链设计、养殖及加工全流程技术和产品标准、全流程安全溯源等。同时,加强野生大鲵的生态环境建设研究,利用养殖大鲵,建立大鲵野生资源的生态恢复技术体系。
三是,建立大鲵养殖及大鲵文化和健康的科普平台,结合观赏大鲵品种开发,使更多的人能够科学的认识大鲵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性,促进养殖大鲵进入大众生活中。地方政府出台激励养殖大鲵产业化的政策和措施,通过市场机制建立大鲵健康产业园,形成品牌产业链,发展新型大健康经济,成为一二三产融合、用我国特色资源讲中国健康故事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