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娃娃鱼:如何在高温期科学地防治鱼病

2016-08-08

  夏季,随着水温的升高,各类鱼病开始流行,娃娃鱼人工养殖过程中,也会碰到这类现象,在此,提醒养殖户,在治疗鱼病过程中,必须根据鱼病流行情况和发病规律,科学合理地使用渔药,这样既可节约成本,又可减少药害。人工饲养大鲵(苗种或成鲵)的疾病防治工作,要按“无病早防,有病早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进行。

  娃娃鱼之所以生病,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下引起的。内因是娃娃鱼有肌体抵抗力降低,外因是水体中存在致病微生物。如果娃娃鱼抵抗力强或鱼池水体中的病源体被杀灭,娃娃鱼也就不可能发病了。夏季人工养殖娃娃鱼更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加强饲养,增强鱼的体质。

  一是投给的饵料要求要新鲜。无论是鲜肉鱼或者冷冻的肉鱼或人工配合饵料,都必须要求新鲜不腐败,不然就会直接导致娃娃鱼发病;二是饵料营养要全面。如果长期饲喂单一的饵料,就会造成娃娃鱼因营养不全而出现某种营养缺乏症,造成生长发育受阻,抵抗力降低;三是适口性好。适口性好鱼爱吃,娃娃鱼才能长得好,体质才健康;四是投饵要做到“四定”(定时、定质、定量、定位);五是要调控好水温,使之在18─22度之间,让娃娃鱼保持旺盛的食欲。因为,如果池水温度长时间超过25度或低于12度,娃娃鱼就会不摄食或少食,就会因营养缺乏引起消瘦,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因此加强饲养,提高鱼的体质是预防鱼病的根本。

  2、要尽可能完善娃娃鱼的生态环境。

  适宜的生活环境是娃娃鱼健康生长的外界条件。一是要控好水。随时要求水温在1─27摄氏度之间(以10─22度最好)、水的PH值为中性(在6.5─7.5之间)、溶氧量要求达到3.5mg /L以上、水中的总硬度、总碱度及氯化物、硫酸盐、硅酸盐、氨态氮等都不能超过渔业用水标准。水的透明度为30厘米。其水源应为小溪水、泉水、深层井水和大中型水库的底层水。农田、山塘水和自来水都可能部分化学元素超标,不能用于娃娃鱼的养殖用水;二是要有仿生态设施。如树林植被、流水、人工洞穴、池中水草(水浮莲或水葫芦)等;三是要消毒、清淤。对养殖埸地和工具用150g /m2石灰水喷洒消毒,鱼池也可用2mg /L硫酸铜浸泡5小时消毒。娃娃鱼投放时要用5%氯化钠(食盐)水浸泡药浴10分钟。鱼池每半月应进行消毒一次。每次投饵前要将上次剩余饵料清理干净。总之,要尽可能做到仿生态,使娃娃鱼与环境和谐。此外,还要加强管理。做好早、晚巡池,发现异常,要立即采取措施,尤其是发现病鱼要尽快防治,以防传染扩散。

  3、是适时适量用药。

  在发病早期用药,控制病情的扩散与蔓延,比发病高峰期大剂量用药治疗损失小得多。在药物的施用剂量上,一些养殖户在鱼病防治过程中,求愈心切,成倍提高施药浓度,这种作法是不科学的。一般来说,药物浓度高一些,对病原体的杀灭作用要强一些。但防病效果并不随药物浓度提高而成比例增大。如果浓度太高,不仅增加成本,还污染水质,杀死水中有益微生物和病原体天敌;对鱼体产生毒害作用,降低免疫力,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甚至使病情加重。适宜的剂量应取决于具体的鱼病防治情况。作为早期预防性用药,其浓度为该药规定浓度的80%为宜;防病用药以规定浓度为限;当病情严重确有必要提高浓度时,以不超过该药最高浓度的20%。

  4、是轮换用药和混合用药。

  改变单一用药的防治方式,采取轮换用药和混合用药,是防止产生抗药物,提高治疗效果的有效措施。同一渔池每年使用一种药物1次~2次,最多不超过3次,这样有助于避免产生抗药性。一般来说,渔药混合使用比单一使用效果要好。可以起到提高药效和兼治多种鱼病或并发症的作用,能抑制和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如敌百虫(有机磷类药物)与敌杀死(菊酯类药物)两种药物混合使用后,杀虫效率提高到95%以上,明显高于单独使用的68%和73%。药物在混用之前应先进行小水体试验,然后应用于产生实践,切不可盲目混用。

  3、是科学选用渔药。

  科学选用渔药的前提是准确诊断鱼病、全面了解药物的性质和防病机理,做到对症下药。一是不得使用国家明文禁止的毒性大、残留期长、防病效果差的药物。禁止使用的药物有:氯霉素、氟哌酸(诺氟沙星)、呋喃唑酮、甘汞、硝酸亚汞、醋酸汞、吡啶基醋酸汞、锥虫砷胺、五氯酚钠、孔雀石绿、甲醛、杀虫脒、双甲脒、酒石酸锑钾、林丹、毒杀酚、喹乙醇和甲基睾丸酮等。有些药物虽然尚未列入禁用渔药之列,但毒副作用大,且效果不稳定,如硫酸铜、硫酸亚铁不仅防病效果差,还破坏水质环境和诱发其他鱼病,以尽量少使用或不使用为好。二是针对病情选择适当药物。三是防止不同品种对药物的过敏。鳊、鲂鱼对硫酸铜和重金属盐类药物过敏;虾、蟹类严禁使用有机磷和菊酯类药物;鳜鱼、淡水白鲳、叉尾鱼回等鱼类不宜使用敌百虫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