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欢迎你

2014-08-23



  房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介于大巴山和武当山之间。地跨东径110°02′—111°15′,北纬31°34′—32°31′。北与十堰城区、郧县、丹江口市接壤,东界保康、谷城,南邻神农架林区,西与竹山毗邻。县城距省会武汉市582公里,距十堰市102公里。县境东西长300公里,南北宽131公里,总面积5110平方公里,是湖北省第一版图大县,素有“千里房县”之称。209国道、305省道呈十字形贯穿全县,交汇于县城。据江汉之要隘,扼川陕之咽喉,为秦楚边缘陆运之枢纽,豫鄂商品流通之载体。

  在鄂西北崇山峻岭之中,有一个介于大巴山和武当山之间的山区县叫房县,这里钟灵毓秀,沟壑纵横,嘉禾遍野,古木成森,这里自古就有“蜀西古道、楚北边疆、川陕咽喉、荆襄屏障”之誉,这里北与十堰城区、郧县、丹江口市接壤,东界保康、谷城,南邻神农架林区,西与竹山毗邻,据江汉之要隘,扼川陕之咽喉,为秦楚边缘陆运之枢纽,豫鄂商品流通之载体。这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立体气候明显。在这青山绿水之间,孕育着一种奇珍和源生态礼品——房县养生大鲵。

  房县地势西高东低,南陡北缓,中为河谷平坝。境内平坝、丘陵占17.1%,二高山占44.4%,高山区占38.5%。以青峰断裂带为界,北部山地海拔在800—1000米之间,山脉走向一般是东西、东北或东南向,坡度一般在10°—50°之间,山背开阔,山顶垣状,其间有河谷盆地零星分布,是玉米、水稻、小麦、木耳的主产区;中部以县城周围的马栏河谷为中心,形成一条狭长的断陷盆地,海拔在400—600米,既是本县的粮仓,又是果木林园发展的重要基地;南部为山区,山势巍峨陡峻,大部分在千米以上,是玉米、杂粮及用材林主要产区。全县最高海拔为西南部上龛关家垭,海拔2485.6米;最低海拔是大木的姜家坡,海拔180米,境内海拔高低差为2306米。

  房县,古称“房陵”,因其山林四塞,巩固有如房室而得县名。县域居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和中西部结合部,东扼荆襄,西望长安,南依神农架林区,北交车城十堰和道教圣地武当山,自古就有“秦陕咽喉,荆襄屏障”之称。全县地势西高东低,南陡北缓,中为河谷平坝;最高海拔2485.6米,最低海拔180米,高差悬殊,立体气候明显,年均降雨量914mm,无霜期223天。全县辖20个乡镇、65万人,国土总面积5110平方公里,是湖北省第一大县,素称“千里房县”。

  房县西周以前为彭部落方国,属梁州域。春秋为防渚,属麇、庸二国之地。战国为房陵,属楚。秦置房陵县,属汉中郡。西汉因之。东汉末为房陵郡治,改属荆州。三国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合房陵、上庸两郡为新城郡,房陵为新城郡治台。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年)改属梁州。南北朝时迭有变更。隋大业二年(606年)为房陵郡。唐贞观十年(636年)为房陵县,隶山南东道。宋雍熙三年(986年)升房州为保康军,隶京西南路。元为房州治,隶湖广中书省襄阳路。明洪武十年(1277 年)降房州为县,属湖广布政使司襄阳府。成化十二年(1476年)房县改属郧阳府;清因之。民国初年属襄阳道;民国二十年(1931年) 隶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改隶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同时,房县又是老苏区之一,民国二十年(1931年)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1946年新四军来房,在中坝成立了县人民政府。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房县隶属两郧专员公署,1950年4月改属郧阳行政专员公署。1953年元月襄郧并,隶属襄阳行政专员公署。1965年襄郧分设,房县仍隶属郧阳地区。1994年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合并,为十堰市所辖。

  房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远古时期就有人类活动,有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房县古为梁州城,西州以前为彭部落方国,春秋为防渚,战国为房陵,属楚。秦置房陵县,贞观十年改为房州治,明洪武十年降州为县,始称房县。房县是革命老苏区。1931年夏,贺龙,邓中夏、柳直旬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主力转战房县,开辟了以房县为中心的鄂西北苏区,成立了房县苏维埃政府。1946年7月,王树声,罗厚福率中原新四军五突围部队转战房县,在房县中坝成立了鄂西北军区,鄂西北行政公署和房县人民政府,开创了以房县武当山地区为中心的鄂西北根据地,1949年元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陈谢兵团四纵十二旅和陕南军区部队,发动房竹战役,解放房县,成立了房县人民民主政府,属陕西省两郧专区。1950年4月改属湖北省郧阳行政专员公署。1953年隶属襄阳行政专员公署。1965年襄郧分设,房县仍隶属郧阳地区。1994年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合并,为十堰市所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