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讯 记者 刘宏贵 报道:记者日前在沙河乡“秦楚源”仿生态大鲵繁育基地了解到,基地年繁育大鲵苗种2万余尾,带动全乡养殖大鲵5万尾,为当地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如今,在房县大鲵仿生态繁育基地24个,大鲵养殖专业户2000余户,大鲵成为农民增收致富新兴产业。
大鲵俗称“娃娃鱼”,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具有较高的生物学、经济和科研价值。房县的生态条件适合大鲵生长,为全国四大源产区之一。房县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水资源优势,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抓手,坚持“先繁后养、以场带户”的工作思路,将大鲵产业作为农民致富的“黄金产业”来抓,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养殖户+基地”的商品化养殖模式,大鲵养殖产业逐渐形成规模,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产业。
在发展大鲵产业发展中,房县坚持资源保护、驯养繁殖,合理开发思路,成立大鲵驯繁保护中心、大鲵研发中心、兴农大鲵养殖开发专业合作社,加大大鲵保护、信息服务和技术研究、技术指导,探索以人工驯养、人工繁殖和人控仿生态繁殖技术研究,使大鲵养殖由“野转家,家转野”。在对外销售逐步扩展,区域范围内建立大户小户对接的种鱼、幼鱼产销对接模式,拓展北京、广州、上海一线城市和苏州、江西等二线城市销售关系,销售渠道逐步稳定。截至目前,全县大鲵养殖专业户2000余户,建大鲵仿生态繁育基地24个,繁殖亲本2500余尾,年繁大鲵幼苗10万余尾,全县存池大鲵近30万尾,年销售商品大鲵10万尾,年实现销售收入近亿元。
今年,县委、县政府又将大鲵产业纳入八大产业的战略布局,整合资源优势,以养促繁,以销促养,以服务促规模,打造特色生态品牌,做大做强大鲵产业,争取在3至5年内,发展大鲵100万尾,出栏40万尾,产值达到10个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