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农特产业“量质效”齐头并进

2018-07-26
特约记者李先江 杜达巍

  门古寺镇马家河村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发展豇豆66亩,销售豇豆2万公斤,销售额达4万元;野人谷镇三座庵、股泉、西蒿等村种植高山蔬菜6000亩,年实现产值3000余万元;土城镇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年实现产值近4000万元,农民年人均增收800多元……盛夏的房陵大地,农产品销售形势喜人,农业特色产业正成为带动农民精准脱贫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房县成立特色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建立“一个产业、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笔资金、一套措施、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每年统筹涉农项目资金4亿元重点支持茶叶、中药材、食用菌、娃娃鱼等八大产业发展,为脱贫攻坚提供了重要支撑。

  优化布局增“效”。房县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按照因地制宜、科学布局、规模发展的原则,着力打造产业核心片区,逐步成型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布局,加速生产要素区域性集聚,致力打造全省道地药材名县、全省高香绿茶板块基地县、全省山羊大县、全省核桃生产大县、全国食用菌强县、全国有机蔬菜示范县。目前,全县中药材、核桃、茶叶基地面积分别达32万亩、51.6万亩、13万亩,发展烟叶3.9万亩、蔬菜16万亩、袋料食用菌3000万袋、椴木黑木耳10万架,饲养山羊102万只,养殖大鲵50万尾、蜂群15000箱,初步建成茶叶、中药材、林果、山羊、食用菌、蔬菜、烟叶、大鲵等8大产业片区。

  融合发展增“质”。房县按照一产为二产提供原料、一产为三产提供基地的理念,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推动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和带动辐射力强的企业,实现企业由原料型向成品型,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的加速转变,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加粗产业链条,形成辐射效应。以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为重点,在资金、土地、信贷等方面采取倾斜政策,扶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力、竞争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2家,其中省级重点企业5家,市级重点企业25家,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41亿元。

  转型升级增“量”。房县始终把先进实用技术引进推广和集成创新摆在首位,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强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共同开发现代农业高新技术。选派301名政治素质高、技术过硬的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开展技术指导、市场信息服务等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以打造全省山区特色产业名县为目标,发挥生态优势,主打绿色,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引导、支持企业参加全国全省大型农博会和农产品交易会,提升山区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目前,全县“三品一标”累计达到49个,其中“房县阳荷”获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房县香菇”“房县黑木耳”“房县冷水红米”“房县黄酒”“房县北柴胡”“房县娃娃鱼”“房县虎杖”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武当及图”“房陵本草”成为中国驰名商标,房县香菇、黑木耳荣登“全国果菜产业百强地标品牌”。总结推广了 “反租倒包”“园区+”“租金+薪金+股金”“直通车”“双带”等八大利益联结模式,把农户固化在产业链上,实现企业壮大、农户增收的双赢目标。

  科学经营增“收”。房县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带领农户兴建特色产业基地,形成“龙头建设基地,基地保障原料,原料加工增值”的发展格局。实施一村一品、一区一品、数乡一业发展战略,打破区域分割,以点带面,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引发聚集效应,促进提质增效。全县特色专业村达170个,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达837家,共有25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同农民签订订单合同23万亩,带动9.2万户26万农民增收脱贫。鼓励各类经营主体通过租赁、转包、互换、转让等形式长期连片流转土地,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连片开发高效规模农业。全县累计流转土地近14万亩,逐步形成农户流转土地挣租金、入园打工挣薪金、参与入股获分红的“一份土地挣三份钱”新格局。


  欢迎访问房县大鲵电商平台官网PC版与手机版。房县人民政府大鲵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把房县大鲵(娃娃鱼)电商平台作为调结构、惠民生的新型载体,依托房县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打造电商精准扶贫特色品牌。扫码关注房县大鲵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fxwawayu)。

微信扫一扫房县大鲵X.png


来源:十堰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