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大做强大鲵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2015-08-14
张富华 陈彦 邹传藻

  大鲵,俗称娃娃鱼,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是3亿年前与恐龙同时代生存并延续下来的大型两栖动物,被称为研究生物进化的“活化石”,属于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国际一类保护动物。其食用、药用、观赏价值都非常大,被专家誉为“水中人参”和“软黄金”,利用大鲵可以开发保健品和化妆品,而且大鲵一直是我国传统出口创汇的高附加值商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开发价值。根据房县县委、县政府《关于建设十堰市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的决定》(房发[2012]25号)文件精神提出大力实施“五个百万”工程中建设发展100万尾大鲵产业基地的要求,因此笔者对我县大鲵发展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与初探。

  一、发展现状

  据调查,截止目前全县参与大鲵养殖的近2000户,从事仿生态繁育技术研究的21户,繁育基地面积200余亩,可服役亲本2000多尾,年繁育幼苗突破10万尾 ,境内大鲵资源人工养殖存量近20万尾,形成的价值达十多亿元。我县大鲵资源存量位居全省第一,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

  1、生态条件得天独厚。房县是大鲵原生地,地处鄂西北山区,东通襄阳,南靠神农架,西连秦巴山,北依武当山,境内沟壑纵横,溪流遍布,自然气候生态条件好,是中国大鲵主产区之一。经过测定,水质呈中性,每升水氨含量在0.03毫克以下,溶氧量在每升5毫克以上,常年水温在2℃--23℃度之间,房县境内均符合繁育养殖大鲵生态环境要求。土城、门古、九道、上龛、野人谷、沙河等乡镇均有仿生态养殖大户,而且九道、上龛还是房县境内重要的原主产区。城关、军店、白鹤3个乡镇重点是大鲵繁育、人工养殖区。在调查中了解到,这些地区的水源都符合养殖繁育大鲵。而且在房县养殖繁殖大鲵不需人为的控温,养殖成本较低;水质没有受到污染,养殖的大鲵品质佳,符合有机食品标准。 在未来3--5年内,房县大鲵养殖户预计能突破5000户,发展大鲵可达100万尾,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综合产值可达100亿元以上。如果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培育3--5个较大规模的大鲵基地,房县大鲵产业很快会成长为一个朝阳产业,通过深加工逐步走向省内外市场,甚至国际市场。

  2、群众养殖基础牢固。房县境内的大鲵现有资源存量分自然分布的自然量和人工控制条件下的养殖量两部分。自然分布的大鲵和分布区域由于受各方面因素影响,范围很小、数量无几,已濒临绝迹。房县的农民群众自古对大鲵都有特殊的感情,在60、70年代以前,产区的群众就有驯养大鲵的习惯。养殖技术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实践,从大鲵的幼苗培育、成鲵养殖、人工繁育技术、仿生态养殖等技术都趋于成熟,且居国际国内同行领先地位。在大鲵的市场价值、经济价值日益剧增后,群众积极性很高都自发地参与到养殖中,养殖规模越来越大,辐射全县20个乡镇,养殖户由起初的几户已发展到2000余户。大鲵人工养殖的兴起,不仅有效的保护增值了大鲵资源,促进了物种的延续,而且为大鲵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养殖主体地位合法。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养殖需办理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根据法律规定,子二代大鲵可以上市交易。养殖大鲵的一切活动及行为要得到政府的许可,为解决房县广大群众养殖户的养殖合法化、市场有序化,让我县大鲵尽快形成产业规模化,由养殖大户邹传早牵头于2008年成立了“房县兴农大鲵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向省渔政局申请办理了房县大鲵养殖许可证、经营利用许可证,并且是一证管全县,从而我县大鲵养殖及利用进入合法程序。

  4、懂技术养殖效益好。在深入农户走访中了解到,一是多数农户已掌握大鲵生活习性。大鲵喜阴,4-10月摄食生长,冬季休眠,幼群居。最适合生长的水温是16-23℃,水温低于14℃或高于33℃时,摄食减少,行动迟缓,生长缓慢,10℃以下开始休眠。水中溶解氧为5mg/L以上最佳,个大的在深水中,中小个在浅水中,皮肤是它的重要气体交换器官,也常需要将头部伸出水面呼吸。以鱼、虾、蟹、蛙等鲜活的水生物为食,饥饿能力强,在清水中数月不喂也不会饿死。二是养殖省时、省力、省空间。因为大鲵特定的生活习性,比起养猪、羊、鸡投入饲料、人工、时间要少、占用的空间位置不用太大,相对来说不是太繁杂。三是养殖效益高。一般养殖户购进幼苗,喂到第二年时可长到0.8—1.0斤,在第三年时能长到 2.5-3.0斤,到第5年时可长到9--11斤。按近几年的行情看,购苗大约300元/条,5年后出售每条可卖6000元左右,所以养殖大鲵效益比较明显。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房县大鲵养殖虽有天然优势和产业基础,农民自发养殖积极性也很高,如果想形成拳头产业,发展中仍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1、缺乏有效组织。房县大鲵养殖无论是数量,还是发展的技术都有一定的实力,但是一家一户的生产缺乏统一管理,形成不了规模,技术不能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各自为阵自行摸索养殖、繁殖技术。房县兴农大鲵养殖专业合作社虽成立了,但是受诸多因素影响,没有切实发挥引领作用。

  2、资金缺乏保障。农民一家一户进行小规模生产,受到资金制约,投入有限很难做大做强,也很难组织人员和技术人才进行繁育技术传授与普及。

  3、技术有待提高。很多养殖农户未进行可行性论证和必要的条件准备匆忙上马,投资存在盲目性,以高价购进种苗,投入大、风险高。养殖、繁育没有专门的指导部门,一旦出现病情,不能马上得到救助或指导,稍有不慎,养殖、繁育损失惨重,技术待进一步提高。

  4、销售市场有限。目前我县大鲵养殖销售渠道主要是繁育后卖幼苗,再有生长到一定年限的作为种苗销售,真正进入市场消费的很少,其它领域又未开发,销售带有局限性。

  三、建议及对策

  1、打造大鲵基地县。把大鲵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房县是大鲵的栖息地和原生地,是久负盛名的娃娃鱼产地,历来外地的很多朋友都在房县引种。只有及时申报建设保护基地,才能把房县大鲵纳入政策视野,受到各个方面的密切关注,得到政策支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县大鲵发展的瓶颈问题。可以由合作社建立养殖基地,探索有序的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管理,为养殖户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

  2、加大科技推广。水务、科技、经管等部门应当积极支持合作社发展,为合作社积极争取政策,在大鲵发展上让合作社能抽调人手,成立课题组,有课题经费,探索养殖经验、繁殖的技术。现在房县的养殖技术现状有三种情况:人工繁殖、仿生态繁殖、原生态繁殖。这些都是民间自发在研究,风险很大。如果政府给予合作社科研支持,做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不保守技术和秘密,及时指导培训。只有养殖数量上来了、种群数量足够大了,才能够走出房县赢得外面的市场,才能吸引外商走进房县,房县娃娃鱼的盛名才能被市场接受和认可。

  3、建立大鲵网站。合作社可以建立大鲵网站,通过建立网站实现技术和信息共享。一是对农户和养殖场进行网上技术指导,让养殖户在网上互动交流,创造学习平台。二是可以将全县养殖资源共享,及时了解县内县外的行情为养殖户减少养殖风险,探索家庭养殖的模式和路子,寻找城市居民养殖的方式方法。

  4、进行扶贫立项。将大鲵养殖纳入产业、扶贫规划项目进行扶持,对养殖要有一定资金投入,用县级财政资金先行支持起步;建议每年投入100万元,将该产业逐步做大做强。

  5、开发终端市场。可以有组织的到外地研究、考察,与各科研单位、大酒店、旅游景点和兄弟县市合作,进行招商的方式方法引进先进技术研发深加工单位,做好国内国际贸易的准备,建立深加工基地,扩展产品的市场空间。

  由于该产业在全国都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行业,在全国各地都是雨后春笋般兴起,而且大鲵养殖、繁育市场庞大,这是我县发展的绝好机遇!这个产业在政府的关注下今后将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房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