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位于大巴山东段余脉,东临荆襄,西通川陕,南倚神农架,北连车城十堰和道教圣地武当山。境内幅员辽阔,群山环绕,固若高陵,有如房室,古称“房陵”。千里房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产丰富,民风纯朴,民俗浓厚,颇具特色。房陵乃是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汇地,最早文化溯源可追溯至四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其后秦楚文化汇集,宫廷文化交融,诗经文化渲染渗透等,衍生出灿烂辉煌独具地域特色的房陵文化。
(视频)
人类的活化石远古石器文化。房县历史文化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四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在房县城北莲花池胡家沟一条南北走向的南坡发现不少动物肢骨化石残片,石化程度较深,经专家鉴定四五十万年前房县已有原始人在此活动。中坝乡龙潭樟脑洞洞穴遗址中发掘的化石、石制品为研究长江流域的旧石器文化、鄂西北和三峡地区地壳抬升提供了可靠依据;七里河遗址发掘出来的大量陶器、石器和骨器等遗物有力的佐证了房县古老的石家河文化。
地域凸显的秦楚文化。房县地处旅游胜地武当山和神龙架之间,古称“房陵”。自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处于秦、巴、楚三国交汇之地,独特的地理区位,多元文化的融会形成了底蕴深厚流传影响至今的房陵文化一部分。秦楚文化与土著文化的汇集交融颠覆了原有房陵文化,为古房陵注入鲜活动力,对社会文化生活和经济生产产生影响深远,推动着古房陵社会进步与变迁。
独具特色的宫廷民间文化。古房陵,以“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成为历代王侯将相的左迁地,王侯将相的左迁,使得宫廷文化和房县土著文化不断交融并广泛传播,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宫廷民间文化。据《秦始皇本纪》载,公元前238年,嫪毐作乱被诛杀,其门客流放至房陵,成为最早的房县左迁外来人。之后吕不韦朋党万余家、赵王迁、刘邦女婿张敖、后梁惠王朱友能、北周恭帝柴宗训、秦王赵延美等流放于房陵。其最负盛名者为庐陵王李显,为古代唯一一个到房县过流亡生活的皇帝。
神秘莫测的“野人”传说。房县南靠神龙架,山势巍峨陡峻,高山占44.4%,自古野人传说未断。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野人有具体描述。《尔雅》中把野人定位“狒狒”,其后《山海经?海内南经》、《房县志》、《郧阳府志》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对房县野人有所记载。之后民间野人传说不乏耸人听闻、波澜不惊、感人至深……其传说故事让房县名扬四海。
流传千古的“忠孝”文化。自古“忠孝”两难全,可在房县确千古流传歌颂着、演绎着“忠孝”文化,素有“忠孝名邦”称谓。“忠”乃辅助宣、幽、平三代帝王成就帝业的尹吉甫,被历朝历代推为“忠”之典范;“孝”乃汉朝孝子黄香,9岁夏扇枕,东温席,从不间断,孝名远扬,举国称誉,堪称中华“孝”之楷模。尹吉甫,黄香死后都葬于房县,百姓以他们为楷模,修有“黄孝子祠”,房州东门城墙携有“忠孝名邦”。
辉煌灿烂的《诗经》文化。《诗经》主要编撰者尹吉甫生于房陵,食邑于房陵,葬于房陵,房陵是他的主要采风地,至今能保存有关尹吉甫的大量石碑石刻及坟庙等。房陵被写进《诗经》,《诗经》能反应房陵,由此《诗经》在房陵产生深远影响,代代
相传,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诗经》是房县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不管是劳作时唱的民间小调还是丧葬时唱的《丧鼓歌》等等都少不了《诗经》的气息。
源远流长的酒文化。房县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各种文化融合,加之帝王将相流放带来宫廷酒文化和都市文化与房陵文化相互渗透,使得房县酒文化源远流长,至今经久不衰。从民间酿造工艺、饮酒习俗等都有那个时代的文化烙印。现在房县的黄酒闻名遐迩,成为餐桌中一道必备的饮食,其酒文化更是众人皆知。
古老的神农农耕、医药文化。神农氏炎帝从黄河流域到汉江流域的第三次迁徙地就是古称房陵的现在房县,因房陵地理环境独特受到炎帝青睐,在这块土地上神农氏炎帝“尝采百草”、“教民稼穑”开创了五千年的文明,流传至今人民依然沿袭着古老的农耕习俗,采用着古老的草药文化。
湖北省房县是全国著名的黑木耳生产基地县,是驰名中外的“木耳之乡”。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因其色鲜、肉厚、朵大、质优、营养丰富,赢得“房耳”盛誉。这里的黑木耳“形似燕,状如飞”,又被称为燕耳,有山珍之王的美称。自50年代以来,房县黑木耳在国际市场上一直畅销不衰,远销美国、西欧、日本、新加坡等37个国家和地区,每吨黑木耳换外汇1.8万美元。
黑木耳是营养丰富的食用菌,誉为“素中之荤”,不仅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同时作为中药补品之一,黑木耳味甘甜性平,具有延年益寿、调节神经、补气血、润肺、止血之功能,对高血压、动肪硬化症有良效,还能防治癌症,提高机体免疫力,具有较高医疗价值,明代医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它能健身强志、延年寿,治疗痔痢等症。黑木耳的胶质有很大的吸引力,有助于清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灰尘和杂质,是矿山、化工、纺织工人不可缺少的保建食品。
房县地处秦巴山脉腹地,属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区,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适宜,系专家公认的香菇生产“黄金地带”。房县所产香菇(木耳)因其栽培历史悠久,自然条件独特,产品质量上乘,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一直畅销五大洲,
被誉为“香菇燕耳之乡”。
房县香菇主要是以栎树、青冈栎等优良树种生产,超过了日本和国内其它地方所产。房县香菇大多采用山泉水、饮用水增湿和无农药栽培,完全属高蛋白、低脂肪的天然无公害有机食品,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防治感冒,增强人体免疫力,降低胆固醇、高血压,预防肝硬化,能益气补血,化淤理气,具有抗肿瘤、抗癌、美容的特殊效果。
“房陵黄酒”历史悠久,古代曾称为“封疆御酒”、“帝封皇酒”。有史料记载,绍兴黄酒最早产于公元前492年越王勾践时期,而“房陵黄酒”早在公元前827年西周时期已成为“封疆御酒”。闻名天下的《诗经》作者尹吉甫是房陵人,楚王派太师尹吉甫作为使者向周宣王进贡,尹吉甫带了一罈房陵人自产的“白茅”(黄酒)献给周宣王,宝物呈上殿开罈满殿香,周宣王尝了一口,大赞其美,遂封为“封疆御酒”。
并派人把房陵每年供送的“白茅”用大小不等的罈子分装,依“白茅”封疆土,奖诸侯。房县黄酒兴盛于唐代,武则天废中宗李显,贬为庐陵王,流放于房陵。在房陵居住十四年,随行720名宫廷匠人对房县民间酿方进行改进而成。李显登基后,封房县黄酒为“黄帝御酒”,故又称“皇酒”。房县黄酒属北方半甜型,色玉白或微黄,酸甜可口。经检测,酒的热量为啤酒5倍,葡萄酒的1.5倍,含有20多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具有通经脉、厚肠胃、养脾扶肝、增加食欲、消除疲劳优点。黄酒在当地人一年四季常备不缺,婚、丧、嫁、娶必不可少。
房县与娃娃鱼有着很深的渊源。房县地貌形成于距今3亿8千万年前的造山运动,是娃娃鱼的主要原产地,有着非常适合娃娃鱼繁衍生息的生态环境。房县娃娃鱼主要是仿生态养殖,都是以鲜活的小鱼小虾为食,再加上房县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水源,使得房县娃娃鱼肉含有丰富的高质量蛋白质和人体所需的17种氨基酸。
娃娃鱼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娃娃鱼的皮极为柔软,是一种优于鳄鱼皮的良好皮革;鲵胆可解百毒,清热明目;鲵肉含有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氨基酸总含量为91.92%,必需氨基酸含量为39.6%,营养价值高于牛肉、鲍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