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你可别想当然地以为这是一部动物小说,这部情节怪诞的小说很难简单地加以归类,它是讽刺小说,也可视作科学幻想小说,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小时候,听说我们那边的大山里,山涧溪流中常常能见到娃娃鱼的叫声。山民讲,它的叫声怪瘆人的,很像婴儿的哭声,人们叫它“娃娃鱼”。也因为如此,娃娃鱼也被蒙上了迷信色彩,至少在我们那里,人们一般不敢吃它。
现在才知道,娃娃鱼的学名叫大鲵,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也是国家二级保护两栖野生动物。有趣的是,捷克著名作家卡·恰佩克(1890—1938),写过一本以鲵鱼为主要角色的长篇小说,不过你可别想当然地以为这是一部动物小说,这部情节怪诞的小说很难简单地加以归类,它是讽刺小说,也可视作科学幻想小说,或者二者兼而有之,这即是《鲵鱼之乱》(卡·恰佩克著,贝京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鲵鱼之乱》分三卷,第一卷是“许氏古鲵”,第二卷是“文明历程拾遗”,第三卷是“鲵鱼之乱”。从这三部分的名称可以看出,前二卷偏重于鲵鱼的发现和对它的研究。当然,作为小说,这些内容虚虚实实、真伪难辨,并不能当作科学结论认真对待。小说是从“甘东·万隆号”万托赫船长在印尼附近的赤道海域的发现开始的。这位捷克籍的老船长驾着这艘荷兰船,雇了一批锡兰潜水员在海湾中寻找珍珠,不料却在一个名叫鬼湾的地方发现了大量的奇异生物:它们长得像海豹,身上光溜溜的,前爪有4个指头,生活在海里,只有夜里才钻出海面,用后爪尖走路,嘴里发出吱、吱、吱的声音。它们像企鹅一样,沿着海滩在水里摇摇摆摆地走着,过一会儿必须回到水里。这就是鲵鱼,俗称娃娃鱼。
鲵鱼的发现不仅引起科学界的重视,更重要的是,当人们发现鲵鱼智商很高,能听懂人类的语言,并且还能与人类进行交流,马上就打起鲵鱼的主意了。鲵鱼很快成为劳动力市场的抢手货,它们除了采集珍珠,还可以干繁重的体力活,从事疏浚、开辟河道和建筑堤坝,尤其在建造水闸、防波堤、挖掘港口和运河、清除浅滩和淤泥、维护海岸线等工程中大显身手。还有一些鲵鱼有特殊用途,“美国的百万富翁甚至出两千美元买了一条能流利地说九种语言的鲵鱼”,还有的地方“把跑得快的鲵鱼挑出来加以训练,然后三个一组装配在贝壳似的扁形船上”进行比赛,这是最流行的娱乐节目。
然而鲵鱼的大量繁殖很快带来了人们无法预见的严重后果。在第三卷“鲵鱼之乱”中写道,这是若干年后,以前在地球上属于珍稀动物的鲵鱼,如今已经遍布全球各个海域(据保守估计,全世界有200亿鲵鱼,是当时人类的10倍!)不仅如此,世界许多大国,由鲵鱼组建的部队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在多佛海峡的海面下,出现了两个互相对垒的巨大的混凝土要塞工事,每一个工事都配备了重型大炮、鱼雷发射器、巨大的水雷屏障。”英国配备了两个师的鲵鱼部队和三万鲵鱼工人据守深水要塞;对方的法国也不示弱,配备了三个师的精锐鲵鱼部队。
此外,随着鲵鱼与人类的交往,鲵鱼社会也今非昔比了。它们建有海下和地下城市,有自己的工业区、海港、交通线和庞大的聚居区。
于是,一向被奴役、被欺凌的鲵鱼,开始了与人类的尖锐冲突。先是发生对人类捕猎鲵鱼的反抗(当然遭到人类用深水炸弹和大炮血腥的报复)。接下来是鲵鱼在全球范围一步步蚕食人类足下的土地,毁掉人类的家园——大陆,把陆地变成许多海湾和海岛,从而扩大鲵鱼的生存空间。
小说最后提到德国的波罗的海鲵鱼已经拥有500万装备精良的常备军,还有1700万鲵鱼的技术供应部队,它们疯狂地建造运输舰和潜水艇,将鲵鱼军队输送到世界各地;用钻孔机凿穿坚固的岩岸,然后用炸药进行爆破,迅速扩大海洋。它们的首领——鲵鱼长沙哑、愤怒的声音通过无线电向全人类、向各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碟……
译者认为:“到形成这部作品高潮的最后一卷,上世纪30年代中期的国际政治形势已成为作者注意的中心,而鲵鱼则成法西斯主义的象征。”(译者序)
这部科幻小说引起人们高度关注,这恐怕是重要原因。
《中国科学报》 (2016-12-16 第7版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