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房县同为中国大鲵之乡的湖南省张家界市,在推进大鲵产业发展方面,无疑有着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张家界市为深入推进农业产业提质升级“523”行动计划作出了全面部署,保护与驯养并举,营销与旅游融合,挖掘大鲵经济文化双重价值。
房县是中国大鲵的四大主要原产区之一,这里是大鲵生长的理想之地。其优越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合大鲵的人生仿生态繁殖。上世纪80年代,房县培育出“源生态、类野生”大鲵品种,这些品种的大鲵遗传性状稳定、抗病力强、繁育能力强、幼苗生长快、成活率高。房县大鲵(娃娃鱼)是国家地理标志的保护产品。2012年,房县把建立“百万尾大鲵基地”作为四个“百万工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之一,把鼓励、支持和引导农户规模化养殖大鲵写进县政府工作报告,把大鲵养殖产业作为彰显特色的八大产业之一。
目前,房县大鲵养殖专业户达2000余户,大鲵仿生态繁育基地有25个,养殖大鲵70万尾,年销售优质商品鱼10万尾以上,年实现销售收入近亿元;形成了白鹤镇、野人谷镇、红塔镇等大鲵繁育养殖特色镇,成立了“湖北省房县秦楚源大鲵”、“房县兴农大鲵养殖开发”、“湖北省房县神农大鲵驯养繁殖”3个专业合作社,注册有“源生态,类野生”房县大鲵商标,下面选录的内容供交流参考:
湖南张家家界市永定区委、区政府以2016年为完成张家界市委、市政府农业产业提质升级“523”行动计划的攻坚之年,实现蔬菜大鲵两大产业与加工业、旅游业的深度整合,围绕农业产业提质升级,深入推进“523”行动计划作出了全面部署。目前,全区商品蔬菜种植达7.68万亩,大鲵养殖达26万尾,蔬菜大鲵产值达6.32亿元,全区有大鲵经营企业3家,大鲵专业合作社8个,大鲵驯养繁殖场9个,大鲵营销餐饮企业40家,农业产业提质升级“523”行动计划的建设工作率先领跑张家界市。
保护与驯养并举 营销与旅游融合 挖掘大鲵经济文化双重价值
一、加大大鲵保护监管力度。
参与市级相关单位筹建张家界大鲵科研机构,全面开展大鲵保护与科学研究,完成国家级大鲵原种场项目可行性论证,为建成大鲵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奠定基础。保护野生大鲵及大鲵的栖息地环境,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大鲵核心保护站示范站和原生态沟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大鲵人工放流工作,加强保护区执法管理,完成大鲵核心保护监测站建设的总体规划,设立保护区管理机构;建立大鲵管护信息员队伍,完善基层监测网络体系。
二、建设大鲵驯养基地。
全区建成市级标准化仿生态养殖场2家,年繁殖鲵苗达5万尾以上,建成市级标准化健康养殖场2家,标准化生产比例达80%以上。
三、积极研发大鲵产品。
加强大鲵烹饪技术培训,开发张家界大鲵系列专利菜品,推广大鲵美食文化;开发适用大众消费的大鲵休闲食品、冰鲜食品等初级产品;开发大鲵收藏品、旅游纪念品、民族服饰等衍生产品;积极争取在大鲵食品“食”字号、大鲵保健品“康”字号、生物药品“准”字号等国家认证批文批号上取得突破。
房县娃娃鱼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志
四、加强“张家界大鲵”品牌建设。
鼓励规模企业“双标识”创建活动,加强张家界大鲵“双标识”管理。先后创建农业部养殖大鲵标识牌12家,创建国家地理标志牌3家,创建“双标识”管理示范企业1家以上。完善与运行张家界大鲵防伪溯源系统,严格执行大鲵产地标准和市场准入制度。重点打击不挂、空标、假标识的违法行为,维护大鲵市场秩序。
五、大力创建营销网络。
积极引导、扶持大鲵龙头企业或专业营销公司建立大鲵专业销售队伍,拓宽营销渠道,完善营销网络,建成1个市内大鲵专业销售市场,创建了张家界大鲵餐饮形象店8家,创建大鲵产品直销店4家,创建3家电子商务销售平台。
六、发展大鲵生态文化旅游。
在中国大鲵科技馆、中国娃娃鱼馆等科普文化旅游景点开展宣传活动,进一步推进大鲵“四进”活动,将张家界大鲵知识编入导游词,举办张家界大鲵知识培训及优秀导游评选活动;将张家界大鲵生态文化旅游线路编入精品旅游行程,将张家界大鲵特色美食纳入高端旅游团队餐;将张家界大鲵营销纳入张家界旅游整体营销活动。
七、建设大鲵高新产业园。
区农业农村工作局配合张家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优化投资环境、创新融资手段,吸引国内外和知名企业入驻,努力培育集大鲵高新科技研发、旅游商品开发、文化产品创意、休闲养生为一体的产业集群。
八、营造张家界大鲵之城氛围。
配合市级相关单位编制完善《张家界大鲵品牌整体策划及推广执行方案》,获得张家界城市别称—中国大鲵之城(简称“中国鲵城”)的命名,并将完成张家界城市吉祥物、大鲵生态文化主题公园、大鲵特色街区、大鲵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在城市公园、机场、车站、高速路等重要位置设置张家界大鲵品牌宣传标识牌,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进行相关报道,印制大鲵宣传资料、大鲵视屏宣传片在星级酒店、车站、飞机场等窗口投放;组建大鲵宣传专家团队,开展进机关、社区、学校、旅游团队的大鲵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并将大鲵知识和大鲵文化编入政府接待手册、区情区貌和旅游外宣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