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养殖仿生态养殖的技术与流程

2016-04-04
刘丽  编辑整理

大鲵养殖仿生态养殖的技术与流程



  大鲵,又叫娃娃鱼,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是与恐龙同时代的“地球纪念物”、珍贵的“活化石”和生态环境的指示剂,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大鲵也是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品种,是野生动物基因保护品种。在食用、药用、观赏、科研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由于它的经济价值很高,导致不法分子大量非法捕捉贩卖。同时随着矿场的开采、森林的砍伐,使野生大鲵天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存量极少。



  野生大鲵(娃娃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国家严禁捕食,目前大家在市面上所见到的大鲵(娃娃鱼),都是大鲵(娃娃鱼)的子二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规定,“需要出售、收购、利用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或其产品的,必须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经其批准”。根据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娃娃鱼人工驯繁的子二代、伤残体以及不能生育的,可以上市经营销售,需专家认证许可签字。也就是说,必须是娃娃鱼的子二代才可以食用和买卖,所以大鲵子二代的人工繁育阶段就显得很重要了。

  自然界的大鲵生活在海拔300~800m的山区溪流中,有喜阴怕光、喜静怕惊、喜洁怕脏的特点,生长速度较慢,人工繁殖较为困难。大鲵在野生条件下要5年~6年力可性成熟,体重达500g以上;在人工条件下也要至少3年以上达到商品规格。我国一些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着手人工养殖大鲵,受到广泛的重视,已取得丰硕成果。所以人工养殖在鲵,应仿照大鲵自然界独特的生态习性等来选取大鲵养殖业生产技术与流程,人工建造大鲵养殖池。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境内地理、气候独特,生态环境优越,是中国大鲵(娃娃鱼)四大原产区之一。大鲵作为国家二级保护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在保护和开发方面,国家都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大鲵的开发利用,并将其形成产业,必须加强行业管理。房县积极贯彻“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野生动物保护开发方针。



  养殖商品大鲵具有食用、药用、美容、观赏,科研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房县大鲵(房县娃娃鱼)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房县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培育出“源生态、类野生”的房县大鲵品种,这些品种的大鲵遗传性状稳定、抗病力强、繁育能力强、幼苗生长快、成活率高。2012年,房县把建立“百万尾大鲵基地”作为四个“百万工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之一,把鼓励、支持和引导农户规模化养殖大鲵写进了房县政府工作报告,把大鲵养殖产业作为彰显特色的八大产业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大鲵养殖业生产技术与流程,大鲵养殖池的设计与建造技术,以及应注意的事项。


  一、大鲵人工繁殖技术

  生产流程:亲鱼选择→亲鱼培育→人工催产→人工受精→人工孵化→稚鱼培育→幼鱼饲养

  生产技术如下:

  (一)亲鱼的选择

  选择亲鱼的标准一是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残;二是要求达到性成熟年龄,最好选择6龄以上、体重600克以上的个体;三是雌雄配比,一般比例为1:1,作为催产的亲鱼必须健壮无伤,雌腹部膨大柔软,用手摸其腹部,有饱满松软感觉,即可作人工催产用。成熟的雄鱼,其池殖孔周边不但有突起的细白色小点,而且泄殖孔周围桔瓣状肌肉凸起,内周边红肿明显可见。

  (二)亲鱼的培育

  亲鱼的培育关键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选择好水源,大鲵喜流、清、凉的水质,水温11-25 ;二是亲鱼培育池不宜过大,一般5平米左右,池要避光、阴暗;三是同池放养的亲鱼大小规格基本一致,防止争斗咬伤;四是同池放养的亲鱼数目稀,一般放养5雌5雄,并投足食料,多投些动物性饲料,如蟹、蛙或动物内脏等,也可投入人工配合饲料。

  (三)人工催产池

  催产池作人工催产用,为光线暗弱、面积2-4平米的水泥池,水深30-40cm。催产前池内必须清洗干净,池底铺设洗净的小卵石,池水微流,水流清澈透底,这样有利于观察亲鱼是否产卵或产出卵不致于粘附泥土等污物。

  (四)催产技术

  大鲵人工催产采用的激素用绒毛性激素(HCG)和促成素释放类似物(LRH-A)注射时多为两种激素合用,也可单独使用LRH-A,其剂量范围是:LRH-A为26-192mg/kg,HCGO为20-40mg/kg。注射从大鲵后背侧助沟间进针,进针深度穿过肌肉层为宜。注射量根据亲鱼大小而不同,一般0.5-1mL/kg。4-9月可催产,水温在20 以下,亲鱼注射催产剂后4-9天产卵排精。

  (五)人工授精

  采用干湿法。雌鲵产出卵带后,随即被捉起轻轻放入布担架内,并用布蒙住眼睛。然后一人用手将尾部稍稍提起,另一人右手端着无水瓷盆,左手轻托卵带,让卵带徐徐产下,落入盆中。如卵带在泄殖孔内受阻,千万不要用力猛拉。当盆中卵带有一定数量后,挤取雄鱼精液盖于卵上,加3-5mL水,再缓缓摇动盆,使精卵充分结合。5-10min后,加入少量清水,过30分钟,换2次,即可分盆孵化。

  (六)人工孵化

  大鲵受精卵采用瓷盆定时换水的静水孵化法最为安全。在水温14-21 下,受精卵经38-40天发育,即可孵出稚鱼。瓷盆装卵50-100粒,加入清水,每3-4h换水一次,新增加的水盆中水温差不能超过2 。管理措施: 孵化用水要经过沉淀,使水清亮见底; 分批段采用15-30mg/kg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卵胚3-5min,防止水霉病的发生; 卵胚易发生“贴壳”现象,每次换水时要轻微触动胶体球,使卵胚翻动,不至于长期静止在一个方面而“贴壳”; 盛卵盆应置于光线较弱环境中孵化。

  (七)稚鱼培育

  大鲵孵化出膜后的胚体一般称为稚鱼,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的发育。 卵黄营养期。稚鱼初出膜形似蝌蚪,其腹面有一个较大的卵黄囊供胚后一段时间的营养。历时30多天,不需投喂食物。 开口摄食期。稚鱼出膜35-50天后,开始摄取外界的饵料,这时消化器官肠胃已形成,但吞食的食物还不能充分消化,这一时期主要捕食水中浮游生物。 定型期。稚鱼出膜70天左右,全长5-8cm,体重2-5g,这一时期除稚鱼还有外鳃外,其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基本完成,此时活跃有力,触觉敏锐,应投喂江虫、蚊、蝇幼虫、水生小昆虫、小虾等,吃食活动多在夜间。此后即可转入幼鱼的饲养管理。


  二、大鲵养殖池的设计与建造

  大鲵养殖基地的建设,是采取人工模拟大鲵在野生环境条件下的生活习性、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所建造的养殖场。其建筑设施必须满足大鲵生存、生长、繁殖需要。同时,应考虑交通、照明用电、通迅一应俱全,水源无污染。

  (一)养殖场地的选择:

  养殖场的水源应为无污染的山泉溪水,水质清洁,水温适中(长年水温保持在4℃~25℃),环境幽静,气候凉爽。根据大鲵独特的生态习性,在养殖池设计时要考虑适于大鲵的生活习性和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

  1、水资源要求

  大鲵养殖对水的总体要求是:水源充足,无毒无害,符合渔业用水标准。水源上以山区溪流水、水库水、地下水等清、凉、活水为好,能做到排灌自如;水温应严格控制在0~28 以内,以10~22 为好;水质要求溶氧丰富,在3.5mg/L以上,PH值在6.5~7.5,水中的总硬度和总碱度及氯化物、硫酸盐、硅酸盐、氨态氮等都不能超过渔业用水标准。

  2、环境要求

  养殖池要求环境安静、阴凉、空气清新,以四周群山环绕、树木茂盛、人烟稀少、环境相对独立为好,另外,要求交通方便,当地鱼虾蟹或动物内脏等饵料资源丰富。

  (二)大鲵养殖池为两种:

  一种为露天养殖池,一种为人防工程及地下室养殖池。其结构为砖、水泥、石头、混凝土结构。具体结构要求是:

  1、池壁结构

  大鲵养殖池池壁要求是:①不渗水漏水;②安全牢固,能承受池壁四周土大石的压力及池水中的压力,池壁不沉陷;③有防逃设施;④价格便宜。

  大鲵养殖池壁一般用方块石头、砖或混凝土砌成,水泥嵌缝,池壁要用水泥浆抹平滑或贴瓷砖。池壁顶端要向池内伸出10cm,以防大鲵逃跑。

  2、池底结构

  池底一般先用石块夯实,厚度20cm~30cm,再用小石渣填空,最后用混凝土铺平。为了便于排水,池底由四周向中央倾斜,倾斜度为2%左右,再由中心向一边角的排水口倾斜,倾斜度1%~1.5%左右。

  3、进水口位置

  依据进水道,与排水口相对设在池角。进水口要高于池壁,最好高于池中水面60cm,并且向池内伸出20cm,进水口材料可用水泥管或混凝土制作,也可用铸铁管、塑料管,无论进水口用什么材料,均必须安装控制设施及过滤网。控制设施采用直通截止阀,管径大小可根据各类大鲵池口需要水量多少和进水压力而定。幼体池可选10cm~30cm,成体池可选用30cm~50cm。进水口过滤网材料要选用不锈钢,网目大小亦要根据大鲵池大小而定。

  (三)养殖地的建造

  1、大鲵生长有明显的阶段性,并有变态过程,人工养殖大鲵其养殖池须分阶段设计建造。

  大鲵养殖池面积应视大鲵规格大小而定,稚鲵池(蝌蚪阶段1龄以内)0.5~1m2,幼鲵池(幼鲵阶段1~2龄)1~2m2,成鲵池(成鲵阶段2~4龄)2~4m2,亲鲵池(4龄以上)5 m2左右。大鲵各阶段养殖池,其形状以长方形或椭圆形为佳,长宽比为3:2,其高度要求在所养殖大鲵其全长的2~3倍,养殖场池四周及底部应光滑,顶部建防逃设施或加盖防逃网,在池内可设计多个洞穴,便于大鲵隐蔽躲藏,各养殖池应建造独立的排灌设施,做到水位能有效调节,水进出自如,排污方便。 整个养殖基地应建立完善的大鲵防逃、防偷、防害设施。

  2、成体养殖池是大鲵养殖的重要环境条件,是大鲵商品化养殖阶段的关键时期。

  成体阶段,大鲵抗逆力增强,适应能力增加,同时潜逃和同类弱肉强食也达到高峰。因此,成体池要求根据其这一阶段生理的特点,建造5个以上,以便按个体的大小分开养殖。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成体池可建在室内或人防工程内,也可建在室外。建池面积可达100~2000m2。池内人工弧度或穴洞面积占成体池面积的2/3,弧度或穴洞大小按成体个体大小而定。室外建池,除了室内成体池要求和设施外,必须要安装遮荫设施,要求池顶部、四周全部要有遮荫物。



  三、鲵种放养前的准备

  国内在大鲵养殖技术方面已取得了成功经验。天然大鲵是以自然环境中的饵料作为营养基础,因此,生长缓慢,一般需要5龄才能达到成体。人工养殖大鲵,是在模拟创造良好生态环境及提供营养丰富饲料的条件下进行养殖。放养前应作好如下准备:

  (一)养殖方式有室外养殖、地下室、人防工程养殖及研究开发的工厂化控温养殖。概括起来主要分为静水养殖和流水养殖。大鲵养殖方式各地可根据情况选择。

  (二)鲵种放养

  1、投放前的准备

  维修与消毒:

  鲵种池必需进行维修与消毒,主要是检查进出水管。拦栅网有无破损,检查过滤池过滤装置及控温机器有无故障,并进行维修,清查大鲵池,看是否有损坏,及时维修,然后用150g/平方米的生石灰对大鲵池进行消毒,待药性消失后再行放养。

  水温调节:

  在暑热期用遮荫网覆盖,保持水温不超过25℃。放养时要使成体养殖池水温与幼体池水温相同。

  水质调节:

  成鲵池的水质保持清爽,水中pH为7.2~8.2,池水透明度30cm,溶氧量为5mg/L,7天清理一次池中污泥和杂物。



  注意事项:

  大鲵(娃娃鱼)是一种怕碱性的动物,当池水中PH大于9时,会造成娃娃鱼毁灭性死亡。新建水泥池由于使用了大量的水泥,其碱性很重,若不采取措施将其除掉,直接放入娃娃鱼将有可能“全军覆没”,消除碱性一般采用水浸法,即将池水加满,每隔3天换水一次,一般要1个月以上方可使用。或者,直接用流水冲洗1个月即可。若急需使用,也可按每立方米池水泼洒食醋0.5千克浸泡2天并经常刷洗池壁,换入新水后,再加食醋浸泡3次,换洗3次,一般也要半个月才能使用,最后用0.5%的高锰酸钾浸泡消毒1天,清洗干净后,放入新水待用。

  2、鲵种消毒

  鲵种消毒用5%的食盐水浸泡15分钟来进行成体消毒,主要防止水霉病和细菌性疾病,消毒方法及药物比例成体和幼体相同。

  3、放养前检查

  要对成体的数量和规格进行检查,以便按成体个体大、中、小分级分池饲养。这样,同一种规格的成体在摄食能力和摄食强度上基本相同,生长速率基本一致,避免大小混养造成相互残食。

  4、投放时间

  在春季3月份,水温8℃~10℃时为好。

  5、投放水温

  温差不能大于2℃,温差过大,鲵种易产生应激反应而死亡。

  6、放养密度

  大鲵成体放养密度要根据各地的养殖方式、技术水平、养殖条件而定。密度一般为一龄鲵种8尾/平方米~10尾/平方米,二龄鲵种5尾/平方米~6尾/平方米,规格整齐的鲵种在同一池中饲养。

来源:房县大鲵电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