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大鲵养殖:大鲵(娃娃鱼)养殖场要点

2016-04-03

  娃娃鱼之所以珍贵,是其生存环境要求特别高,一般生活在幽暗、湍急、清凉的溪流中,要求生存温度17—23摄氏度,是人类生命之源——水环境状况的生物“晴雨表”。房县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最适宜娃娃鱼(大鲵)生态养殖,是国内较早从事大鲵(娃娃鱼)驯养繁殖、大鲵食品等新产品研究与开发的地区。

  上世纪80年代,房县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培育出“源生态、类野生”大鲵品种,这些品种的大鲵遗传性状稳定、抗病力强、繁育能力强、幼苗生长快、成活率高。2012年,房县把建立“百万尾大鲵基地”作为四个“百万工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之一,把鼓励、支持和引导农户规模化养殖大鲵写进县政府工作报告,把大鲵养殖产业作为彰显特色的八大产业之一。

房县秦楚源大鲵专业合作社


  大鲵养殖的水温要求

  水温是影响大鲵(娃娃鱼)摄食的重要因素,因为娃娃鱼是变温动物,随水温的高低,机体的生理代谢随之变化。娃娃鱼在适温范围内,其摄食与生长是随水温上升而呈正相关。一般在12℃以上摄食生长,以18~23℃时的摄食量最大,生长也最快,水温升至26℃以上,摄食量下降,28℃以上就进入“夏眠”。在适宜温度和同样的饲料质量条件下,溶氧、水质就起主要的作用。

  水质要求

  房县娃娃鱼的仿生态养殖的关键在于水源,需要好的水源与水质。房县一些娃娃鱼生态繁殖基地充分利山涧河流溪水等作为水源,一些娃娃鱼生态繁殖基地直接将山中瀑布的水引入养殖池,通过这些方法为娃娃鱼子二代种苗创造仿生态的“家”。

  大鲵养殖对水的总体要求是:水源充足,无毒无害,符合渔业用水标准。具体在水源上,以山区溪流水、水库水、地下水等清、凉、活水为好,能做到排灌自如;在水温上,应严格控制在0~28℃以内,以10~22℃为好。

  调节水温和光照

  大鲵(娃娃鱼)对水体温度要求较严,超出其忍受力会造成大鲵(娃娃鱼)冬眠或夏眠,在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必须采取降温或增温措施,确保大鲵有一个适宜的水温生长环境。另外,大鲵畏光,养殖场应采取措施避免日光强射,夜晚巡查时,不能用强光对射。

  饲喂

  养殖池设饵料台,台面高出水面少许。投喂饲料,以天然饵料为好,主要有浮游生物类、虫类、肉类及鱼类、贝类等。每天早晚各投饵一次,时间为早晨7:30前及晚上10:30前为好。在投饵料时应先清理掉上次的残饵。投喂量为体重的5-10%。当水温在16-23℃时应加大投饵量,次数及时间可保持不变。

  日常管理

  大鲵的日常管理简单,但很重要。投饵时保持三定:定时、定点、定量。了解大鲵的生态习性很重要,大鲵喜静怕吵,喜清水怕浑水,喜阴暗怕强光,养殖中要尽量照顾它的这些习性。另外,定时对鲵体及养殖池消毒防病,注意水温变化,夏季控制水温不超过26℃,以防“夏眠”,冬季防止水温低于结冰温度。

房县秦楚源大鲵专业合作社

  房县大鲵(房县娃娃鱼)

  房县是中国大鲵四大原产区之一。山清水秀、雨量充沛、沟壑纵横的自然生态,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房县娃娃鱼”。房县县委、县政府一手抓自然生态保护、一手抓娃娃鱼产业发展,经过近20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完成了“野”转“家”的全过程研究,全县建成仿生态繁育基地25处,服役亲本过万尾,年繁幼苗近30万尾,成品娃娃鱼存池量100多万斤,除规模养殖企业外,还有群众养殖户1000多户,房县娃娃鱼产业已初具规模,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农业八大产业”之一,从产业规模和产品质量来看,都是全国一流,是湖北省最大的“类野生”娃娃鱼生产基地。房县娃娃鱼养殖早在2006年就取得了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并与2015年10月获得了国家技术质量技术监督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的认证。

房县秦楚源大鲵专业合作社


  众所周知,大鲵(娃娃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国家严禁捕食,目前大家在市面上所见到的娃娃鱼,都是娃娃鱼的子二代,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必须是娃娃鱼的子二代才可以食用和买卖,所以娃娃鱼子二代的人工繁育阶段就显得很重要了。根据农业部《关于加强大鲵资源保护规范经营利用秩序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完善标牌手续后,可以自由流通和加工,放心食用。所以说,房县娃娃鱼完全可以走上寻常百姓的餐桌。

  房县大鲵(房县娃娃鱼)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具有独特而珍贵的价值,具备打造国内乃至世界知名品牌的基础。中国烹饪大师、第四届全国烹饪大赛评委和一级评委李启贵:“生态环境好、空气好、水质清,这样养殖出来的娃娃鱼,才能达到肉质上乘,做出来的菜品,顾客才满意。房县娃娃鱼无疑达到了这些要求。作为厨师,我们就应该选择房县娃娃鱼这样的优质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