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房县大鲵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一批人

2016-03-22
房县大鲵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境内地理、气候独特,生态环境优越,是中国大鲵(娃娃鱼)四大原产区之一。大鲵作为国家二级保护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在保护和开发方面,国家都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大鲵的开发利用,并将其形成产业,必须加强行业管理。房县积极贯彻“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野生动物保护开发方针。

  房县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培育出“源生态、类野生”大鲵品种,这些品种的大鲵遗传性状稳定、抗病力强、繁育能力强、幼苗生长快、成活率高。2012年,房县把建立“百万尾大鲵基地”作为四个“百万工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之一,把鼓励、支持和引导农户规模化养殖大鲵写进了房县政府工作报告,把大鲵养殖产业作为彰显特色的八大产业之一。

  在积极发展房县大鲵(房县娃娃鱼)产业的过程中,房县人民政府在大鲵保护、信息服务和技术研究、技术指导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以邹传藻为代表的房县水产管理人员近几在大鲵繁殖的技术推广、驯养繁殖与经营利用证件办理、市场信息沟通与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房县大鲵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房县大鲵产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领军人物,他们不仅自己收获了丰硕的劳动成果,而且为整个房县大鲵产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房县大鲵野生转家养的第一人——姚永宏

  房县大鲵由野外自然生长到人工驯养成功,姚永宏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房县是湖北省为数不多的大鲵适生区之一,境内的九道、野人谷、沙河等10余个乡镇曾有大鲵生长。前些年,由于受人为捕杀和环境水质破坏的影响,房县野生大鲵几乎濒临绝迹。30年前,九道乡的姚永宏将在野外捕捉到大鲵放在家里喂养,经过多年的潜心观察与研究,终于驯养成功,成为野生转家养的第一人。

  二、开创了大鲵在平坝地区养殖的先河——赵国富

  赵国富把大鲵(娃娃鱼)从房县大山深处驯养“请”到中部平坝地区驯养。20世纪九十年代,房县白鹤镇教师赵国富留职停薪回家创办了房县第一家民办科研机构“房县水产养殖服务站”,先后在城关桃园大花沟和白鹤孙家湾试养成功,开创了房县大鲵在平坝地区养殖的先河,为后来房县大鲵进入千家万户养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赵国富先后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大鲵人工养殖技术》论文多篇,曾在业内引起较大轰动。《湖北日报》、《十堰日报》多次予以报道。

  三、房县大鲵人工繁殖成功第一人——张华贵

  张华贵是真正将房县娃娃鱼进行人工繁殖成功的第一人。张华贵从1991年开始养殖大鲵(娃娃鱼)并观察其生活习性,同年着手人工授精试验,2002年通过人工授精试验成功,当年出幼鱼100多尾,第二年出幼鱼2000多尾。

  四、房县大鲵仿生态养殖成功第一人——王秀龙

  王秀龙是房县大鲵(房县娃娃鱼)仿生态养殖成功第一人。土城镇白鸡村王秀龙2004年在房县白庙沟建设生态鱼池,把亲本放在野外的生态池喂养繁殖,2006年培育出幼鱼400多尾。这个仿生态天然繁育基地图片在金立城2013年8月主编的《大鲵(娃娃鱼)原生态繁殖技术》一书中有详细记录,此项技术成果引起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关注并在全县推广。

  五、实现房县大鲵繁养结合出成绩——许明良

  白鹤镇许明良从2007年起开始大鲵的繁养结合并达到一定规模,2008年作为大鲵养殖特色状元受到县委、县政府表彰。

  六、实现房县大鲵规模发展并成立专业合作社——许世刚

  他2008年起在野人谷镇木瓜村月亮湾先后投资3800万元,建设大鲵繁养基地,修建生态鱼池、孵化车间、成鱼幼鱼养殖车间,掌握了生态培育繁殖与鱼病防治技术。现存种鱼500多尾,年产商品鱼3000尾,幼苗4万尾,已辐射带动木瓜村成为大鲵养殖专业村。

  七、湖北省成功注册大鲵商标第一人——樊恕华

  房县下岗职工樊恕华从1993年开始先后投入500多万元,在房县沙河、白鹤建设生态大鲵繁殖基地。根据事业的发展,2012年向国家工商局注册了“秦楚源”大鲵专用商标,2013年设计了活体包装,为加快大鲵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房县秦楚源大鲵专业合作社是湖北首家成功注册大鲵商标的养殖企业,也是目前房县大鲵繁养最具有代表性的品牌之一。

来源:房县大鲵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